中方县:党建引领“四集模式” 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11-10 08:41信息来源:怀化新闻网

近年来,中方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扣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创新推行以“数据集成、要素集约、成本集控、农民集体”为核心的粮油生产社会化服务“四集”模式,充分激活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下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农民稳步增收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数据集成破“散”,搭建集体经济服务平台

平台搭建强支撑。以数字赋能为突破口,积极对接怀化市农林集团,组建全县粮油生产社会化服务数字平台,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纽带,协助完成耕地权属信息、农户需求等数字采集工作,为每一块土地建立数字化生产档案,形成“数字地籍”。通过平台精准实现服务供需智能匹配、电子合同签订、作业数据全程追溯等核心功能。数据采集夯基础。联合乡镇、村组建数字信息采集队伍,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充分发挥片组邻“三长”在数字信息采集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农户积极参与“四集模式”实践,完成耕地的权属信息数字化建档。对连片50亩以上地块建模,开发“规模经营效益测算系统”,提供病虫害预警、施肥方案推荐、灌溉建议等智能决策支持。服务运营增收益。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托数字平台开展居间服务,全程参与供需对接、合同履约监督等环节,有效降低了农户与服务主体的交易成本,既解决了农户服务需求分散、对接低效的问题,又为自身开辟了服务增收渠道。同时,平台生成的宏观生产数据,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生产计划、优化服务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要素集约提“效”,拓宽集体经济发展空间

土地集约优布局。在村党组织的主导下,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动发力,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实施“小田变大田”整理。通过地块合并、沟渠配套等措施,实现了耕地连片规模化经营,为农机规模化作业、农业统一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规范股权管理、统筹收益分配等服务获取稳定收益,形成了“农户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的双赢局面。作业统筹提效能。建设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整合全县农机、技术等分散资源,提供农机共享租赁、维修保障、农技培训等多元化服务,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服务运营,分享服务收益。同时,推动大型农机利用率提升,有效降低农业作业成本。今年来,实现集中育秧2500亩、集中收割水稻20000余亩,将农户从传统的人工作业中完全解放出来,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人才集群强保障。依托农村党员冬春训、“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党员创业示范基地+田间课堂”,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聚焦农机操作、农技推广等关键领域,组织党员技术员、农机手参与“靶向”培训。通过理论授课、现场实操等多样化培训方式,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服务队伍,为集体经济开展标准化、精细化服务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成本集控降“本”,增强集体经济盈利能力

农资集采降成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规模优势,精准统计辖区内农户的农资需求,整合形成批量采购订单,直接对接生产厂家,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议价能力,有效降低了农资采购价格。在集采过程中,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规范采购流程、严格把控农资质量。同时,启动“淡储”农资集采计划,为种粮大户降低生产资料成本15%以上。生产集成增效益。串联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服务,实施标准化作业,提高粮油生产整体效益。如,针对种粮大户购置多种大型农机具,通过集中代工,最大限度减少设备闲置时间,提升了设备利用效率。又如,利用水稻育秧、稻谷烘干设备和场地的闲置期,对蔬菜、水果、中药材进行育秧和烘干,实现“一机多用”,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运营集控强管理。借助数字平台“智能作业调度系统”,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度参与农机作业路线规划、绩效评价等管理工作,将作业质量与补贴发放挂钩,确保农业服务高效规范开展,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管理水平。通过集中育秧和机插机抛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解决农忙时节劳动力短缺、劳动效率不高的问题,推动水稻亩产量提高30公斤左右。

农民集体聚“力”,夯实集体经济群众基础

整合需求增话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将分散农户的服务需求进行“打包整合”,通过数字平台与专业服务主体对接,代表农户全程监督服务质量、协调解决服务纠纷,有效提升了农户在服务对接中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提供居间服务获得稳定收入,实现了服务农户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土地托管促增收。针对不愿或无力耕种的农户土地,村集体采取统一托管或引导规范流转的方式,推动农村零散土地化零为整,将土地全面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规模化经营,保障农户的土地收益不受损失。实体运营强实力。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成立或入股农机服务合作社、植保服务队等经济实体,以市场化方式开展全链条农业服务,推动自身从“服务中介”向“经营主体”转型,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造血”能力。

(宋群 胡翔)